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邀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廖承威局長演講「智慧財產局相關措施及新近案例介紹」新聞稿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於114年8月1日邀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廖承威局長蒞院演講「智慧財產局相關措施及新近案例介紹」,由陳駿璧院長主持。
廖局長首先說明智慧局於114年7月啟動臺法專利審查高速公路試行計畫(TIPO-INPI PPH MOTTAINAI),以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113年9月起試行之發明專利再審查加速方案(AEPRe),截至114年6月已辦理33件,平均審查時間僅23.8天,同時申請延緩審查機制擴大適用至發明及設計專利之再審查與分割案,以配合企業布局之需求。此外,修正聽證程序包括強化聽證程序審理及預備聽證功能、適度公開審查心證、增加視訊聽證方式、明定缺席聽證效果,並簡化紀錄內容與程序進行,107年至113年共辦理30件專利舉發聽證案,折服率56.7%、維持率93.3%。設計專利亦大幅修法,取消電腦圖像須應用於物品之限制,納入3D投影全像圖等技術,並建立近似設計合案申請制度,以促進系列產品創新。針對AI相關發明之「可據以實現」要件舉辦研討會並發布案例集,且觀察主要國家AI布局,中國及韓國成長強勁,美國自2020年起趨於保守,日本則聚焦醫療與圖像應用。另推動性別與數位友善措施,114年7月起實施女性申請人優先加速審查,並導入AI輔助智慧檢索系統,建構優質全數位化審查環境。又為因應氣候變遷,智慧局推動綠色技術加速審查政策,113年首次審查意見平均時間約60.5天,共47件申請,9成以上為國內申請人,並於全球專利檢索系統(GPSS)建置綠色技術一鍵查詢功能。
其次,商標部分,113年5月起推動商標代理人管理制度,截至114年6月底已有1,637人完成登錄,加速審查制度亦穩定運作,受理211件平均52天審結。著作權部分,生成式AI是否構成合理使用,國際間尚無定論,智慧局曾舉辦多場研討會及諮詢會議,多數學者認為「轉化性利用」可作為判斷依據,縱有合理使用適用空間,仍應保障權利人有選擇退出權利(Opt-out)。
廖局長接著介紹新近國際案例:包括美國LKQ案改採「Graham Test」判斷設計專利非顯而易知性;Entresto案釐清藥品專利中「有效性」與「侵權」為不同判斷層次,並強調書面描述應以所請範圍為準;歐盟法院(CJEU)於2025年判決確認其對他國專利有跨境侵權認定權,惟有效性僅具當事人間效力。
透過廖局長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之說明,與會者得以迅速掌握智慧局當前所推動之各項重點措施及重大制度變革,並對強化智慧財產保護、提升審查效能及促進國際合作等有更深刻認識。
- 發布日期:114-08-06
- 更新日期:114-08-06
- 發布單位: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